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豫剧传承创新路径,7月2日,文法学院研习团的学子在指导老师申琳、徐梓滢的带领下,走进偃师市豫剧团,深度采访国家一级演员、豫剧丑角名家王艺红。

谈及与豫剧结缘的经历,王艺红回忆起1968年的选择——11岁进入剧团学习武生,却因偶然扮演丑角时赢得观众喝彩,顿悟“丑角能把生活嚼碎了唱给观众听”。从文武小生改学丑角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但他始终以持之以恒的坚守,领悟到丑角“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美中取乐,乐中回味”的艺术真谛,塑造了无数令观众喜闻乐见的经典角色。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让我们看到非遗传承者对本真的坚守:唯有沉下心打磨技艺,才能让传统艺术在舞台上焕发鲜活生命力。

王艺红坦言,当下豫剧传承面临青年关注锐减、传承人年龄断层等困境,尽管“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活动曾在政府支持下收获热烈反响,但他仍然呼吁青年群体主动关注豫剧发展,更期待政府搭建更多平台,让豫剧以多元形式进入公众生活。这一番肺腑之言,折射出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传统艺术既要守住文化根脉,更需借力时代语境创新表达,才能打破“曲高和寡”的困境。

此次采访不仅让研习团成员解码了豫剧丑角的表演密码,更从王艺红的艺术实践中读懂一个深刻道理:非遗传承如同一条奔流的长河,既要在“戏比天大”的坚守中守护文化基因,也要在“让天看见戏”的探索中拥抱时代。当传统艺术放下身段走近年轻人,当社会以更多元的渠道赋予其展示空间,那些沉淀千年的文化韵味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在“被看见”的光芒中焕发新的生机。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代人对中华文化最好的传承——让古老戏曲在时代舞台上继续吟唱,让更多人在共鸣中触摸到传统艺术的温度与力量。
(初审|申琳 徐梓滢 复审|朱青 终审|刘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