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河洛大鼓魅力初探:文法学院“走进二里头·触摸夏文化”中华文化传承研习团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作者:韦娜娜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03   浏览:

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日,我院新闻学专业教师申琳、徐梓滢带领“走进二里头·触摸夏文化”中华文化传承研习团来到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文化馆,拜访了河洛大鼓传承人朱继鹏先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文化体验活动。

河洛大鼓,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清末民初,是河南四大曲种之一,被誉为“活的文物”。它脱胎于面临衰落的洛阳琴书,由段炎、吕禄等艺人在20世纪初大胆革新,融合琴书、鼓书之长,摒弃繁冗曲牌,形成了“质朴流畅、清新明快”的唱腔,更便于叙事抒情,迅速在伊洛河两岸流传开来,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朱继鹏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围绕河洛大鼓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曲艺形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他首先讲解了河洛大鼓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名称的由来,让队员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

随后,朱老师详细讲解了其标志性的表演形式——演唱者站立表演,一手击鼓掌控节奏,一手打钢板制造清脆音效。朱老师现场示范了钢板与鼓点的独特打法,队员们得以近距离感受这种通过响度、力度和速度变化来活跃气氛、烘托情节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同时,朱老师还讲解了河洛大鼓的唱腔特点和表演形式,让大家领略到其艺术表达的丰富性。

为了让队员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朱继鹏老师即兴演唱了一段河洛大鼓经典选段。其生动、接地气的表演,赢得了在场队员的阵阵掌声,让大家真切体会到了河洛大鼓的艺术魅力。

偃师作为河洛大鼓的重要发展地,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余届河洛大鼓书会,为这一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本次实践活动内容丰富,通过与传承人面对面的交流与现场观摩,实践队员们对河洛大鼓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关注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初审|申琳 徐梓滢 复审|朱青 终审|刘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