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夏朝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更好地实现第三课堂的实践教育意义,肩负起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6月30日,新乡工程学院文法学院中华文化传承研习团,在指导老师申琳、徐梓滢的带领下,前往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工作队,对省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特聘高级技师王丛苗进行了深度访谈。
二里头工作队自1958年起,便扎根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历经63年的不懈努力,为揭开夏代都城的神秘面纱提供了关键证据,王丛苗老师便是众多默默耕耘的考古人之一。

谈及与考古结缘的历程,王丛苗的回忆里充满了曲折与坚持。1983年,三次高考落榜的她,偶然获得了进入考古队的机会,从此开启了她与田野考古相伴的人生。在那个“女子不宜下田野”的传统观念盛行的年代,王丛苗老师从最基础的洛阳铲操作开始学起,凭借着“笨鸟先飞”的精神,逐渐掌握了扎实的考古技能。在二里头遗址的城墙、绿松石龙形器等重大考古发现中,都有她的辛勤付出与智慧贡献,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考古人的担当与坚守——只有扎根田野,才能让沉睡千年的文明重焕生机。

王丛苗谈及当前考古事业的发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表示,如今的考古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国家对考古工作的大力支持,不仅体现在科研经费的大幅增长上,从过去的每年几万元到如今的百万级别,更为田野发掘、文物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随着国家考古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投身考古事业,其中不乏优秀的女性考古人才。王丛苗欣慰地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特别是女孩子热爱考古,愿意把青春奉献给探源文明的事业,我打心底里高兴。”她深知,考古事业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对文明敬畏之心的代代相传。

这次采访,让研习团成员们深受触动。他们不仅领略到了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更从王丛苗的经历中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长跑,既需要严谨的态度“以物见史”,守护好文明的根脉;也需要创新的思维“让文物活起来”,使其融入现代社会。当考古逐渐走近大众,科技助力研究不断深入,千年历史的密码才能真正被读懂,这也正是当代青年对中华文明最好的传承方式——让古老遗址绽放新的光彩,让更多人能够触摸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初审|申琳 徐梓滢 复审|朱青 终审|刘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