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首页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新乡工程学院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22-11-26    作者:     来源:     点击:


新乡工程学院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有关要求,建立完善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按照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组织编制发布高等学校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234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组织编制发布高等学校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教高函〔2022666号)要求,特编制和发布《新乡工程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民办本科普通高校新乡工程学院原名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始建于2003年,是经教育部批准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4年,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随之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新科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普通高校,更名为新乡工程学院。

2021-2022学年,新乡工程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抓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较好地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任务。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办学定位

立足新乡,面向河南,辐射中原经济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新工科,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巩固提升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科,稳步发展法学、理学、农学、艺术学科,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

2.人才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培养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扎实、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我校现有本科专业37个(附表1),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农学、法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类专业13个,占总数的35.14%;管理学类专业7个,占总数的18.92%;文学类专业6个,占总数的16.22%;艺术学类专业5个,占总数的13.51%;理学类专业3个,占总数的8.11%;经济学类专业1个,占总数的2.70%;法学类专业1个,占总数的2.70%;农学类专业1个,占总数的2.70%

附表1:专业一览表

学科门类

校内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授予学位

学制

师范专业标识

法学

法学

030101K

法学

4


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301

工学

4


城乡规划

082802

工学

4


生物工程

083001

工学

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工学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工学

4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工学

4


通信工程

080703

工学

4


信息工程

080706

工学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工学

4


食品科学与工程

082701

工学

4


食品质量与安全

082702

工学

4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4

工学

4


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301

工学

4


管理学

市场营销

120202

管理学

4


旅游管理

120901K

管理学

4


酒店管理

120902

管理学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管理学

4


国际商务

120205

管理学

4


人力资源管理

120206

管理学

4


物流管理

120601

管理学

4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经济学

4


理学

生物技术

071002

理学

4

师范类

环境科学

082503

理学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理学

4


农学

园林

090502

农学

4


文学

汉语言文学

050101

文学

4

师范类

汉语国际教育

050103

文学

4

师范类

新闻学

050301

文学

4


英语

050201

文学

4

师范类

翻译

050261

文学

4


商务英语

050262

文学

4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艺术学

4


环境设计

130503

艺术学

4


产品设计

130504

艺术学

4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0505

艺术学

4


工艺美术

130507

艺术学

4

师范类



(三)在校生情况和生源质量情况

截止2022930日,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521人,其中本科生14574人,专科生947人。2022年学校录取本科考生7130人,实际报到6909人,报到率为96.90%;录取专科考生999人,实际报到947人,报到率为94.79%。从招生录取情况看,生源充足,质量较好。

1.本科专业招生录取

文科录取最高分为508分,超出省定线63分,录取平均分473.61分,超分数线28.61分,480分以上的优质生源267人,在录取人数中占比37.77%,第一志愿报考率超100%的有汉语言文学(162.96%)、法学(149.17%)、英语(106.91%)、新闻学(100.00%4个专业。理科录取最高分为477分,超出省定线72分,录取平均分434.21分,超分数线29.21分,440分以上的优质生源579人,在录取人数中占比20.29%,第一志愿报考率超100%的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68.57%)、生物技术(师范)(161.4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56.25%)、信息与计算科学(132.22%)、电子信息工程(128.33%)、化学工程与工艺(125.00%)、信息工程(120.0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08.67%)、生物工程(104.44%9个专业。艺术类本科录取439人,比去年增加199人。艺术类文科专业课成绩录取最高分230分,超出省定线36分;艺术类考生专业课成绩超过艺术本科A段省控线的占66.51%。另外,在专升本的录取中,最低录取分数超本专业省控线20分以上的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超40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超29分)、电子信息工程(超27分)、人力资源管理(超22分)、通信工程(超21分)5个专业。

2.专科生专业招生录取

文科录取最高分为447分,超出省定线257分,录取平均分264.42分,超分数线74.42分,300分以上的优质生源73人,在录取人数中占比17.63%,理科录取录取最高分为445分,超出省定线255分,录取平均分300.48分,超省控分数线110.48分,300分以上的优质生源230人,在录取人数中占比39.32%,第一志愿报考率超100%的有计算机应用技术(297.33%)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101.08%2个专业。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2022年,学校现有在校生15521人,专任教师808.5人,外聘教师565人,生师比为19.20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63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05%;教授、副教授20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85%;本校编制45岁以下教师466人,占本校编制专任教师总数的88.59%,本校毕业教师69名,占全校教职工的11.94%,教师整体结构和学缘结构相对合理,较好的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坚持教育质量为本,重视教育教学经费的投入。学校2021-2022年度决算总收入76154.94万元。教育支出总额75507.09万元,占总收入的比率高达99.15%。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支出48.47万元,有效推进全校师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不断提升。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统筹安排经费预算支出,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保障学校教学有序运行。

(三)教学条件

1.教学用房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达122382.4平方米,其中,教室建设面积为67141.07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建筑面积为29985.84平方米。目前学校具有各类教室109个,座位13496个,其中多媒体教室77个;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6209.64平方米。校舍建设和各类教学设施满足教学和培养人才的需求。

2.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

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通过规范管理、资源共享等措施,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提高利用效率。我院各类实验室共有106个,其中计算机实验室16个,配备教学计算机1368台;语音室8个,座位508个。基本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3.图书馆资料与信息化资源

截止2022年学校现有可供使用的馆藏图书59.63万册,电子图书76.5万余册,各类电子期刊近29万册。学位论文近52万册,音视频资料1770小时。可使用学术期刊和博硕士论文库(CNKI)、超星数字图书馆(包库)、超星书世界等数据库。

图书馆坚持教学、科研为中心,阅览座位数量充足,完全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的需求。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为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战略部署,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等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总体发展目标、办学特色与办学条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按照“巩固优势、突出特色、强化实践”的思路,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促进校区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和改善对各专业的宏观管理,推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进程;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型发展路径,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专业的应用型发展,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做实做好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为把我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奠定基础。

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足等优势,不断提升、改造传统专业,实现传统专业新的发展。

充实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努力办好传统专业的同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积极设置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类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性人才。

2022年,我校的生物工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加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调研,按照需要增设有竞争力的新专业,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到2025年本专科专业总数计划达到80个以上(含专科),新增本科专业812个,专科专业3035个。

(二)课程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变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认真审视各专业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人才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培养让家长放心、使社会认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围绕培养“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扎实、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方面的关系;大胆舍弃过时的课程和内容,通过课程整合、重组、删减、更新等手段,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形成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在已有课程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工程,建立以网络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拟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省级优质课程15门。

(三)教材建设

学校按照《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教材选用与评价管理办法》(院发字[2018]146号)文件要求,严格规范教材选用机制,在教材选用上坚持选优、适用、先进、统一、政治导向原则,注重选用优秀教材、规划教材和新版教材,切实保障优质教材进课堂。2021-2022学年,全校使用教材共700余种,其中规划级教材300余种。17个专业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共37种,涉及的课程数量达48门,其中,思政教材全部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所有使用的教材政治立场、价值导向、意识形态等方面均符合教育要求;教材内容不存在超范围开发自编教材的情况;无违反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宗教迷信、反党反社会主义等问题。

(四)实践教学

为了实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从实践教学改革,拓宽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建立了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等四大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分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不断增加课程的实验项目、独立设置的实验项目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使今年学校具有实验的课程门次达到929,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门次达136,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门次也达到553门次。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2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4个。同时,学院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比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每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周。在大一年级开展社会调研,在大二和大三年级进行认知实习、创新创业和专业实践,大四上学期进行教学实习等,而且实行学生边实习边撰写实践报告的实习模式。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二是要求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安排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及学科竞赛,力争使更多的在校学生通过扩大专业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充实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育人工作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学院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当前,实验室、语音室、机房能够满足学生实验、实践的需求。

为加大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出台了具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督促、规范各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过努力,截止202291日,学校共建立15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杭州索菲特西湖大酒店、南京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省科隆集团、河南心连心蓝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魅力河南网、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濮阳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普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捷出远律师事务所等,涵盖了工学、教育、理工、法学、经济等门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和实习岗位,今年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共接纳实习、实训学生3598人。保证了学院学校优质的实践教学环境,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3.学生竞赛取得较好成绩

2021-2022学年,学院在学生竞赛再创佳绩。其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的优异成绩;同时我校有5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还获得本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优秀组织奖。今年,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共获得国家级立项1项,省级立项17项。同时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和河南省学生联合会举办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上,我校学生共投放有关抗疫、健身类作品22项,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热情,促进了校风和学风建设。

(五)教学改革

根据《河 南 省 教 育 厅关于公布首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评选结果的公示》、《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研究项目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认真组织、周密安排,鼓励全院教师积极申报各项教改课题。2022年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申报工作中,经过认真审核,上报系统向省厅申请王秀鸽教师申请的《新时代民办高校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研究》和张晓娜教师申请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研究》作为重点项目。新乡工程学院2022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申报工作中。经过层层研讨、选拔,姚素梅教授的《生物纳入中招考试背景下生物类师范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体系研究》张建伟教授的《高校美育课程“互联网+线下学科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作为重点项目,张帆教师的《融入“隐性思政教育”的《英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研究作为一般项目共同通过系统完成申报工作。顺利完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相关组织申报工作,借助系统推荐陈红芝同志的《植物学》作为线上课程,马艳红同志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参加河南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评选。同时将陈红芝教师的《植物学》和马艳红教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精品课程投放到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面向全国学生开课。促进我校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工作。随后还努力配合陈红芝教师的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植物学》做了中期检查报告,帮助她在课程录制,科研、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融合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组织开展新乡工程学院26届教育教学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对大量作品从制作、技术元素、效果等多方面的审核,选拔出艾家辉教师的《设计思维的基本知识》,马艳红的《唯物辩证的认识论》,苏玖玲《食品感官评定——样品的制备》认识的本质赵宁宁教师的《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含量的基本原理》张英姿的《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等六项微课作品参加教育厅的评选。最终,艾家辉教师的《设计思维的基本知识》和赵宁宁教师的《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含量的基本原理》荣获三等奖。

(六)毕业论文(设计)

按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文件要求,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督促各教学学院开展系列学习、研讨活动,提高了教师指导水平。严格执行本科毕业(学士学位)论文规定,针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的选题、开题、实施、撰写、答辩五个主要环节制定相关的制度与规范,并实行全程监控。。

为了规范学术和保障学生论文质量的提升,学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加强专项检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等方面的教育,将学术诚信教育贯彻到本科毕业(学士学位)论文的全过程,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改进。督促各学院充分利用中国知网“PMLC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和“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严防“AB论文”现象出现,确保学生学位论文的社会实用性和原创性。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学术能力持续提升,为提升毕业生的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共上传27312022届毕业生的论文到教育部论文检测系统中。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学校印发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定期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逐步构建了适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优化课程结构

学校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扎实、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四平台一环节”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平台,按照学科大类设置学科教育平台,实施低年级通识课程与学科大类课程教育,夯实基础,推进学科综合交叉培养。在扎实的专业教育平台基础上,跟踪学科发展和实际需要,精心设计、灵活开设模块化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文理交叉的拓展教育平台,丰富课程资源,实施公共选修课准入制度,提高公选课程教学水平。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一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体现因材施教

根据专业和生源特点,对主要基础课如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分层次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3.强化素质教育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强化知识基础、综合能力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扩大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开设比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增设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4.强化实践教学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安排,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将原来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技能训练等单独开设,实现实践教学课程化,使实践教学成为与理论教学并行的另一条主线。

学校构建了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类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严格课堂教学规律,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近年来,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从学科专业相关企业、单位聘请较高专业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统一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实习实训。积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建设,努力推进智慧课堂建设,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后讨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授课,大力宣传推广“雨课堂”和“超星学习通”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通过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引进超星尔雅和智慧树等慕课平台优质课程资源,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二)师资与教学

学校通过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专职与外聘结合,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师资队伍整体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层次较高、力量较强、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学校编制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466人,占本校编制专任教师总数的88.59%,形成了一支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以教授为引领,以副教授、讲师为主体,确保了全院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

为加大国家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学校助力大学生创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2021-2022学年学校分三个阶段开展创业训练营活动。通过开营仪式、大赛解析,形成商业计划书,最后对创业项目精细打磨,创业导师11辅导,举办了创新创业讲坛2期,创业沙龙19期,各项目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路演、答辩演练,2935名师生,2761项项目团队参加了此次活动。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评选结果中,学校18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1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5项、省级创业训练项目12项;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荣获铜奖2项,河南省赛区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创业大赛获奖成绩位居同类学校第一;河南省创意设计大赛暨“长三角全球创意设计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荣获二等奖1项;第六届“豫创天下”创业创新大赛新乡赛区,荣获二等奖1项目,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四)学风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学风建设,积极引导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刻苦踏实,勤奋进取,努力培养优良的学风。全校各教学单位通过深入课堂,检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和课堂纪律情况,结合学生综合成绩评定,实施有针对性的学风教育和学习帮扶。新生入学后,及时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和宣传推广;组织学工人员经常性的开展学风督导活动,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及时进行纠正,逐步形成时时关注学风,处处抓学风,环环扣学风,人人讲学风,事事促学风的良好氛围。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始终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逐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工作格局。

(一)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1.领导重视教学

学校领导班子坚持每学期开展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部署教学工作;并深入基层,到教学一线检查教学工作,参加教学院系(部)组织的教学活动。建立了学校领导联点教学单位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学校坚持抓好学期初教学安排、学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和学期末考试管理三个阶段,突出课前备课、课堂效果和实验实训三个环节,做好教学督导、师生评教和严格考核三结合。

每年举办教师讲课(说课)比赛,各教学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参赛,邀请其他学校的专家、教授参与评定,提高学院教师授课水平。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相关活动、定期召开或参加不同类型的师生座谈会,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政策强化教学

学校决策层重视教学管理干部的选拔配备,并对有关岗位人员的任职提出明确的学历、职称要求,以保证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在政策制度方面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包括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外出培训,评优评先等各项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和制度导向。

3.科研促进教学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提升教学的工作思路,把科研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实践表明,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一是科研锻炼了教师队伍,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科研锻炼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二是科研推动了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三是科研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教师将科研渗透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激发了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科研促进了教学条件改善。利用科研经费购置仪器设备,既满足了科研需要,又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4.管理服务教学

各职能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服务育人工作。教务处下设5个科室,完善了机构,细化了分工,加强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探索、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人事处以教学需求为导向,加强师资引进、培训、考核工作,同时在职称评聘、收入分配、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科技与信息中心围绕教学需要,积极扩充图书文献资源,组织开展学术讲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教授来我院举行各种学术报告,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门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业作为重点工作,围绕人才培养,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衔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

(二)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命线的观念,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听课制度(修订)》《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教学督导人员职责》《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调课申请暂行规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修订)》《外聘教师聘用管理暂行办法》等36项管理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实行校、教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多措并举,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有效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学校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常规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检查的基础上,教学督导员及外聘督导专家,加大督查力度,将新开课程、新上岗教师等作为督查重点,对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的工作进行管理和调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收集信息形式多样化。通过检查、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各种教学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为学校的发展、教学管理、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坚持每学期开学初、期中、期末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情况调查、网上评教等工作,注重收集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坚持落实听课制度。按照学院听课制度要求,学院每学期都对教师听课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及时将听课情况反馈给学院、系部、教师本人。四是开展专项检查。学期初重点检查教师教案编写、授课计划、授课内容、教师上课、学生到课、教学安排等情况;学期中重点检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教学大纲和教学运行情况;学期末主要检查试卷命题、监考、考试纪律、试卷批阅等。

(四)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监控机制

把教学质量同教师的津贴发放、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挂钩,实施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按照《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校内奖学金评定细则》中的规定做好学生的评选与奖励;对于违反学校制度的学生按照《学生管理规定》《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分实施细则》等制度做相应的处理。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高度重视校风、学风建设。每学年都要组织开展教学调查和学生评教活动,了解本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在2021-2022学年教学质量检查中,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我校88.9%的教师做到了教书育人的要求,89.8%的学生对目前的课程总体设置与实施情况满意,95.5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满意。

(二)身心健康状况

学院通过不断提升运动场质量,开设大学体育课,组建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篮球、排球、健美操、拔河等丰富多彩学生体育比赛及课余体育训练,线上、线下体育锻炼指导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优越的体育锻炼条件,充分保障学生体育锻炼需求,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21-2022学年,学院组织全院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质测试达标率93.77%,测试结果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学校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在大一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该门课程列为必修课,让课堂教学成为心理育人的主阵地。

坚持全员参与,构筑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加强学习,组织参加了“全国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网络培训”,进一步增强了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实战能力。二是持续优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家校共育“五位一体”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和“宿舍-班级--院”四级预防干预体系,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三是加强朋辈队伍的培养,抓好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干部三支队伍建设,通过强化督导、开展培训等手段,延伸了工作臂膀。四是构建丰富的实践活动体系,创新心理教育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五是密切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疫情期间,及时开通线上心理咨询热线,疫情过后,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疫情给学生心理上带来的问题。六是加强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工作,购置了心理云平台、身心反馈训练系统、呐喊宣泄仪等设备,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应届本科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情况

2021-2022学年,学院共有本科毕业生2784人,其中,获取毕业资格人数2765人,有19人结业;毕业率为99.32%%,有2725人符合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获授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7.88%

(四)攻读研究生情况

学校以考研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拟定专门方案,要求各学院将学风建设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议题,统一研讨,形成合力;制定学风建设提升计划,明确责任,强化担当,确保各阶段学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录取中,我校有286名学生被录取,录取数量和学生考取学校层次较往年均有大幅度增加、提升。首先,学校学生初试成绩平均分达347分,较去年提高了8分,其中,22名学生初试成绩超过了400分。其次,54名学生分别被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郑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新疆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录取。

学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考研平均过线率(过线人数/考研总人数)达38%,平均录取率达25%(录取人数/报考总人数),平均升学率(录取人数/毕业生总人数)达13.19%。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升学率达5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升学率达36%,生物技术专业升学率达33%,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汉语国际教育、园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升学率均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专升本各专业考研平均升学率也有大幅度提高,较去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食工18116名学生成功上岸、食工18215名学生成功上岸,升学率均超50%,化工181班、机制185班、国教181班、电子182班等12个班集体的升学率均超过20%,涌现出了S2-A112S2-A116S2-A117S2-A302S2-A306S2-A312S2-A324S4-A213S2-A5229个考研明星宿舍,以上宿舍均有4名以上学生考研成功上岸。“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四级联动全方位助推学生升学深造的模式逐步形成。

(五)就业情况

学校一向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落实每一项就业计划,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议,研究就业工作。学校建立了功能比较完备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实时更新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板块,为毕业生和在校生提供了大量的求职信息、面试技巧、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实际需求,即时召开专场招聘会,保障毕业生就业率,夯实精准就业途径;努力拓展就业渠道,构建了安全有效的就业市场新模式,促进毕业生有效就业。我校22届毕业生中共有2784人,2360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84.77%。其中,政府机关事业单位92人、考取研究生286人、企业1863人,国家和地方专项8人,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94人。

(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为了更好了解学院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就业、工作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评价以及人才需求情况,学院委托专业的第三方调研机构组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今年共发放调查问卷2200份,目前共回收1124份。总体上看,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满意以上的占85.23%。另外,在对毕业生政治素养专业水平职业能力等三个单项进行评价,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74.82%68.06%69.93%

七、特色发展

围绕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新乡工程学院积极开展新一轮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在十几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和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突出实践,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比高职院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有更好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学习能力,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比研究型人才有更强的动手能力,能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具有“上手快”的特色。为此,学校自创办以来,结合自身的背景和特色,全面构建和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每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大二、大三学生的认识实习与专业实习,实行学生边实习边撰写实践报告的实习模式。二是要求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安排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及学科竞赛,力争使更多的在校学生通过扩大专业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学生特点,及时研究本科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和素质,扬长避短,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着力构建“四平台一环节”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拓展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力求体现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和“应用型”培养的两个本质特征,做到既要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实行本科层次人才通识化教育的趋势,又强化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实践育人工作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学院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目前与杭州索菲特西湖大酒店、南京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省科隆集团、河南心连心蓝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魅力河南网、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等单位先后签订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151个,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训和实习岗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以就业为导向,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方针,明确提出就业工作指导思想、措施和工作目标。全面深化落实“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职能部门、院系、辅导员、教师、学生干部、党员的积极作用,建立由校领导、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各教学学院负责人、毕业生辅导员共同参与的从上到下,一线贯之的梯次管理队伍,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就业工作。要求就业工作做到“四个到位”,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和落实到位。先后制定实施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细则》《就业“一把手”工程工作方案》《就业工作学习研究制度》《就业市场拓展制度》《就业日常工作及规范化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制度》《学生档案管理办法》《就业工作考核办法》《困难生就业帮扶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大大促进了就业工作的规范化,保证了我校毕业生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同时,依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编的《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手册》,编制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并发放到学生手中,同时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其中的就业政策做解析,使毕业生能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保障了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政策性和实用性。学校坚持服务河南地方经济发展、拓展服务全国人才市场需求的原则,学院积极引导毕业生到本地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就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动员一批就业理念较成熟,政治思想素养较高的毕业生,从国家政策导向着眼,参与到西部、北部边疆和基层贫困农村建设中去。另外在保障服务行业就业率的同时,不断提升就业质量,通过加强与层次较高现代化用人单位合作,推介毕业生向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需要互联网承载的现代服务行业就业,在保证就业率的同时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严入口重培养,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严把入口关。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除专业条件和学历条件满足要求外,同时对应聘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进行单独测评,对于不符合条件者一票否决。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引进为学院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先后出台了《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管理暂行办法》《新进教师培训及考核暂行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加以引导;同时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先后组织开展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混合式教学技能培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课、教学讲座、教学沙龙等一系列教学技能培训活动,本年度,学校共组织教师培训进修472人次,其中超过三个月的进修246人次,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强化与提升。

八、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2022学年,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指挥和领导下,各部门凝心聚力,本科教学秩序总体良好,师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本科教学工作基本达到了培养目标要求。但是,本科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办学条件仍需改善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品质,学校在新乡市新飞大道与107国道交叉口建有规划占地1500亩,预计总投资24亿元的新校区。目前在校学生达15521人。

随着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办学条件仍需改善。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新上专业特别是工科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多媒体教室设备、校园网等公共服务类教学设备仍需加快进度,逐步完备。

(二)师资队伍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现阶段,学校师资队伍中多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按照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的经历,因此在培养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方面仍有待加强;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三)学科专业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稳定工学、管理学、文科学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理、经、法、农等学科,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类群。一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谋划“十四五”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发展重点、发展路径;二是要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分析,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重点建设的学科和专业,逐步形成与地方经济互动、结构优化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学校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将教师的科研方向聚焦学科方向,需要重点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组建科学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

附件2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21—2022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序号

支撑数据项目名称

数据

备注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93.89%


2

教师数量及结构(教职工数)

578


教师数量及结构(专任教师数)

526


3

专业设置情况

37


4

生师比

19.2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0.4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516.13


7

生均图书(册)

38.42


8

电子图书(册)

765000


电子期刊(种)

287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M2

9.98


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M2

1.93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1222.05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1781.01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92.69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33.89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917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29.43%


16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7.42%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11.02%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2.70%


19

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数量

151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9.32%


21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97.88%


22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80.24%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

93.77%


24

学生学习满意度

95.50%


2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85.23%


26

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注:1.此表按国教督办函[2020]42号文件中附件2要求填写。1-25项数据必填,填全校数据(第2项填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用分号隔开;第3项填专业数量;第8项填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数,用分号隔开),分专业数据和第26项数据填附表。

2.数据统计时间同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一致,第1-49项时间截止到2021930日;第5-6项和高基表一致;第7-810-13项数据按自然年统计(截止到20201231日);第14-26项数据按20202021学年统计(202091日至2021831日)。

3.各项数据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