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桂香满校园,十月硕果映初心。我以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学子的身份,走进新乡市辅豫中学,开启了我的教育实习之旅。从课堂旁听的学习者到走上讲台的实践者,从教案打磨的思考者到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这段沉浸式的教学实践,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检验与运用,更是一场关于教育初心、教学方法与育人情怀的深度探索。
校园读书写作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和句式,提高写作水平。同时读书拓宽视野,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培养批判性思维。
一、观课悟道:在课堂细节中汲取教学智慧。
初次踏入辅豫中学的大门,校园内展示着学生优秀作品,艺术楼独具魅力,浓厚艺术氛围扑面而来,毛主席的雕塑以及校园中心的假山、水池中的锦鲤无不述说着这所中学的活力,教学楼上的每一层台阶以及楼梯道里都贴着各科知识点,每个班级都有文化墙,张贴着每个班的成绩和漂亮的字帖。
辅豫中学的课堂一直聚焦于“6+1”模式,正课 “6” 环节紧密相连:“导” 环节,老师巧妙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兴趣;“思” 时,学生静心思考,探索知识内涵;“议” 中,小组热烈讨论,观点相互交融;“展” 环节,小组代表自信展示成果,锻炼能力;“评” 阶段,师生共同评价,查漏补缺;“结” 尾时,总结归纳,强化重点记忆。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拍案而起争先回答问题,让我领会到“6 + 1” 模式的魅力与效能。我累计观摩了20余节不同类型的英语课,从语法课的情境化设计,到写作课的分层指导,再到口语课的互动游戏创新,每一节课都让我明白:优秀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精准传递,更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刻把握。
二、课堂研磨:从观摩到实践的专业蜕变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课堂环节,其实都是教师在私下无数次的打磨。观摩过数次英语教学课堂之后,我也站到了这三尺之台上,学着我的老师的样子,毫无保留地传授我所会的知识。在实习期间,我聚焦英语学科核心能力培养,结合中学生学情与教学目标,系统开展了多类型课程教学,累计完成衡水体练字课、作文课、作文评讲课、冠词语法课及全市统考卷子评讲课等多维度教学任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与应试能力。上课前,我通过批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来记录每一位学生出现的错误,课堂上,我注重把握学生的专注度和反馈,一节课堂下来,班内所有学生都会被我提问到,这一环节不仅能够让我摸清学生的基础、有针对地补充相应的知识点,更能让我这四十分钟内抓住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各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不仅提升了我的课堂把控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在后续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助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实现全面提升。
三、反思致远:在教育沃土上持续生长
实习不仅在于课堂上的实践历练,更在于课后持续的反思与沉淀。每节课结束后,我都会对照教案与课堂实录,复盘教学环节中的亮点与不足,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我很紧张,语速比较快,后来我克服了我的紧张,语速也归于平稳。这次实习让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特点不断调整的艺术。这段宝贵的实践经历,不仅增强了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锤炼了我的专业技能,更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学生的朝气蓬勃、真诚与热情。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段实践诠释了教学是一种良心活,学生是一棵棵树苗、一张张白纸,用心用爱去浇灌、去绘画、学生才能茁壮成长、才能晕染出成长的无限可能、教师才能启迪他们温暖的灵魂。
从新乡工程学院的课堂到辅育中学的讲台,这段跨越校园的实践之旅,是理论与现实的碰撞,更是成长与蜕变的见证。正如院长说的那样,我见证了辅豫学子的成长,学院教师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们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就是实习的价值。感谢学院提供的宝贵实习机会,也感谢辅育中学的老师们给予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帮助。未来,我将带着实习中的收获与感悟,在英语教育的道路上笃行不怠,以青春之名,赴教育之约,用专业与热爱浇灌每一颗年轻的心灵。
(初审/李芯茹 复审/王伟 终审/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