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动态新闻 >> 正文

外国语学院师范生实习纪实(一)

发布人:外国语学院     作者:王瑜璐   资料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5-11-08   浏览次数:

实习教师成长:讲课、听课与日常工作的三大修炼

-------2021级英语221班王瑜璐


从最初站上讲台的忐忑不安,到如今能从容地调控课堂,这段旅程充满了挑战、学习与成长的印记。今天,就让我们以讲课、听课、日常工作三大板块为线索,共同回顾这段难忘的时光。



一、讲课篇:从备课到授课的实战锤炼

实习的核心是站上讲台。从最基础的字母、自然拼读,到小升初模拟卷讲解,再到系统的语法时态、句子成分,我的教学内容随着对学生学情的了解而不断深化。

1. 备课:从“想当然”到“精准施策”

第一次备课,我以为学生已学完音标便可轻松上手字母教学。但真正上课后才发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初中学习尚不适应。我立刻调整策略,将字母与课标单词结合,既学字母,又复习音标;讲解试卷时,则将完形填空、阅读等大难点拆解成“划关键词”、“排除法”等小任务,一步步搭建学生的理解框架。

2. 授课:从“照本宣科”到“灵活互动”

站在讲台方知“预设”与“生成”的差距。我曾因时间把控不佳,计划讲13个字母只完成10个;也曾因反复讲解简单问候语,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但在不断调整中,我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通过眼神暗示管理纪律,通过生活化例句(如“因为天气冷,所以选“wear a coat”)化解难点,甚至设计 “单词拼写挑战” 游戏,邀请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上台展示,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3. 创新:让课堂“活”起来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在讲解“would like to”时,用幽默对话引发学生笑声;在听力课上,采用“图片猜大意→听主旨→听答问题→填空” 的模式,循序渐进;在语法模块,讲解四大动词时态时,用“情景-结构-例句”逻辑递进;还引入“小红花奖励制”,让学生为贴纸而积极抢答。这些尝试让我明白,教学不是单向灌输,而是一场双向奔赴。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纪律明显改善。



二、听课篇:观摩学习,汲取名师智慧

听课是我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习期间,我观摩了各年级老师的日常课,其中王老师和张老师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1. 学习课堂节奏与氛围的平衡

听王老师的课,她通过生动语言和清晰规则,半节课内高效带领学生复习单词,声音响亮富有感染力,我被她的语言和紧凑的节奏所折服。她的课堂让我意识到有趣、有用的内容和清晰、有序的规则才是关键。

2. 钻研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张老师的课则让我看到什么是 “细节见真章” 。她以电影《海蒂和爷爷》导入农场主题,PPT精美,还会补充如“goose的复数是geese”这类细节语法。这启发我备课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主动研究考情,将考点、难点融入日常,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听课让我意识到,教学需平衡节奏与深度。在后续教学中,我主动研究试题,将考点融入日常讲解,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三、日常篇:活动策划与校园生活的多元体验

教育不止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

1. 活动策划:从参与者到组织者

我有幸参与策划并组织了七年级音标大赛,从初赛到决赛担任评委。这不仅拓展了我的策划思路、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也让我能更清晰地听出学生的发音细节,提升了专业素养。

2. 运动会:在团队中感受温暖

在秋季运动会上,我担任田赛裁判,负责相关田赛事务。这份工作考验的不仅是细心,更是责任心——要及时清理垫子上的石子,防止学生受伤。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毛毛虫”趣味项目,在同学们的呐喊声中,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力量,让我深切体会到,教育不仅是课堂内的传授,更是生活中的陪伴与成长。




四、结语:在实践与反思中前行

从最初的时间把控不精准,到现在的课堂节奏收放自如;从依赖严厉管理纪律,到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单纯完成教学任务,到深入研究考情考点——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实践中的反思与调整。这些经历使我从一个教学新手,成长为能独立设计课堂、管理纪律、组织活动的实习教师,让我明白,英语教学是“双向奔赴”的艺术,我学会了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用他们的心灵感受知识。未来,我将继续怀着敬畏与热爱,在教育的田野上深耕不辍。


初审 / 王瑜璐 复审 / 王伟 终审 /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