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化高校美育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为学生搭建起感知传统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实践平台。7月1日,我院“数剪生辉,智传匠心”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辉县市文化馆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由外国语学院崔亚莉老师和范嘉欣老师带队。
踏入辉县文化馆,在非遗展厅中,各级非遗项目展品琳琅满目。从精美的辉县剪纸到独特的共城石砚制作技艺,无不展示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在精心布置的展览长廊中,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错落有致地陈列着。从展现民俗生活的生动场景,到寓意吉祥的传统纹样;从花鸟鱼虫的灵动姿态,到神话故事中的经典形象,每一幅作品都以其细腻的线条,精巧的构图和丰富的内涵,诉说着辉县剪纸传承千年的故事。
同学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剪纸艺术的魅力,更感受到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参观结束后,赵思栋老师在现场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同学们讲解剪纸历史与精神内核。他介绍道,剪纸艺术自汉晋时期萌芽,历经千年发展,早已超越单纯的装饰功能,成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赵老师强调,剪纸艺术蕴含的“以形写意、以简寓深”美学理念,不仅展现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更传递出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这种精神既是非遗技艺薪火相传的动力,更是新时代青年需要传承和弘扬的文化基因。
通过现场参观、体验教学等丰富形式,师生们触摸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那些以剪刀为笔勾勒的吉祥纹样,不仅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向往,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追求。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打破了书本与现实的壁垒,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陈列,而是化作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基因,悄然融入青年一代的精神血脉。未来,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深耕文化育人沃土,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创新打造“文化浸润+实践育人”双轮驱动模式。
(初审/杜孟涵 复审/崔亚莉 范嘉欣 终审/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