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动态新闻 >> 正文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绘就窑变新篇——周窑村暑期三下乡调研纪实

发布人:外国语学院     作者:侯雨彤 赵果果 李欢迎   资料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5-07-02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新时代乡村发展路径,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71日,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语’绘窑变新篇,青春赋能振兴”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河南省焦作市周窑村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走访调研、人物访谈等形式,深入挖掘周窑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发展路径。


抵达周窑村后,实践团首站走进村史墙。在村干部指引下,成员们透过斑驳老物件、珍贵历史照片,回溯村庄发展脉络。从曾经的贫困山村到如今的美丽乡村,周窑村的蜕变,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发展势能,也为后续调研筑牢认知基础。


随后,实践团与周窑村村委会成员交流座谈。村支书结合自身经验,介绍村庄发展规划:依托本地资源,以“3 + ” 模式激活藏兵窑洞、石屋民居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借山地地形布局特色林果种植产业,推动白沙杏、薄皮核桃等特色农业落地。实践团成员听后深受触动,深感这一规划紧扣乡村资源优势,为传统村落的振兴提供了可行性实践范本。


老党员向实践团讲述了周窑村发展历程中的感人故事。为帮助村民少走弯路,他将所学的林业技术倾囊相授,全心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期间,他特别强调党组织与村民在乡村发展中命运相连、荣辱与共,提及到身为党员在乡村建设中所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发展跃升,更是“人民至上”理念在乡土大地的生动实践。


在脱贫户许丽霞家中,实践团聆听了知识改写命运的动人故事。2015年,面对母亲先天智障、父亲早逝的困境,考上郑州大学医学院的许丽霞一度为学费所困。精准扶贫政策如及时雨:助学贷款解学费之急,驻村工作队为母亲申办特困补助,爱心企业捐赠生活费。如今,她从“寒门学子”成长为“健康守门人”正是周窑村“扶贫先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生动缩影。


最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周窑村的“河南省乡村图书馆”,与图书馆管理员展开采访交流,深入了解图书馆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其间,“图书馆+民宿”的创新模式展现出1+12的叠加优势,作为文旅融合的新探索,生动彰显了乡村发展的创新活力。随后,管理员着重介绍了图书馆在设计布局上的独到之处。这一创新实践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悟到,当乡土文化以图书馆为载体与民宿体验深度融合时,不仅激活了乡村的文化生命力,更探索出一条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走出校园,走进乡村,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之处。未来,团队成员将带着这份收获,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实践,用所学知识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更多乡村的振兴故事被听见、被看见 。


(初审/侯雨彤 赵果果 李欢迎 复审/温雪燕 殷可 终审/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