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丽丝》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分类:古典主义音乐【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1750-1827)
作者介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巴赫、海顿、莫扎特以后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位巨人。他的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之间的桥梁和里程碑。200多年来,他的乐曲,特别是九部交响乐曲,一直震撼着全世界,我国近代音乐的先驱李叔同曾尊称他为“乐圣”。他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在器乐领域,包括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变奏曲等;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作品介绍: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钢琴小品之一,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曲家1810年四十岁时为他的一位名叫特雷泽·马尔法蒂的十七岁女学生所作。这首钢琴小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极为适合初学者的弹奏程度。贝多芬的这首乐曲既然是送给特蕾泽的,那为什么曲名又被叫做《致爱丽丝》呢?后经德国音乐学专家诺尔考证发现,原来是贝多芬在写题献时,误将“特蕾泽”写成为“爱丽丝”。原题词为“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4月27号,路·冯·贝多芬”。所以这首乐曲便以讹传讹,《致爱丽斯》也就成为了正式曲名。后特雷泽将这首钢琴小品的乐谱转送给了居住在慕尼黑的女友布莱托露。1867年,也就是在这首乐曲创作的57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发表。从此《致爱丽丝》成为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钢琴名曲。
(音频来源:新乡工程学院校园广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