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办公室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新乡工程学院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3-09-06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学校而言,是完成转型设置更名后的第一个五年。立足新起点和新发展时期,学校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通盘布局,在深入总结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未来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转型促发展,转型迎新机”的战略定位,高质量建成现代化校区和教学生活配套设施,有序完成校区搬迁并保证两校区办学平稳过度,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期间,先后以“规范管理年”“读书年”“素养提升年”“文明创建年”等为内涵建设发展主线,优化内部机构设置、规范人员聘任程序,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基础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立德树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1.党的建设全面加

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等专题教育,持续加强班子和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建立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三级党组织管理构架,设置有党总支(直属党支部)14个、党支部37个。按照河南省高校党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三标准三规范”,五年间发展党员1655人,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五好’党组织、“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2.规范办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7年学校变更举办者,与新乡市新投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新乡市新飞大道南段777号选定1500多亩地作为新校区。2019年9月,新校区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并迎来首批2018级近3000名师生搬迁入驻。随即,学校配合河南科技学院完成举办者及办学地址变更备案,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和办学许可证等办学证件,开启了新校区招生、新校区规模办学和规范办学的新篇章。2020年5月,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文件的出台,学校成立组织机构、完善办学手续、改善办学条件,扎实筹备迎评工作,2020年9月,经省教育厅专家组莅临考察,学校申请转设为普通本科学校及基本办学条件正式在省教育厅官方网站公示。

3.内部治理不断优化提升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章程》内容,形成了董事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领导体制,依法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出台董事会及校务办公会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结合管理实际,规范二级机构及科室设置,调整后职能部门17个(下设31个科室)、教学系(部)13个,并结合岗位任职条件完成人员配置,形成了高效的管理体系。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配套制定和修订教育教学、人事、学生管理等系列规章制度近百项,初步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4.学科与专业质量稳步提升

“十三五”末,我校有本科专业40个,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农学、法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管理学与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共有专业22个,占专业数的55%,学科专业分布基本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其中,生物工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有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114个。

5.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

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材施教,根据专业性质、个人兴趣进行分类指导,拓展就业空间和渠道。五年间,累计培养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2920人,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1035人,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考研深造和“特岗教师”招聘等方面表现突出,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2017年以来,先后获省级以上竞赛奖340余项,其中全国性竞赛奖励25项。2016年,在团中央举办的创青春“中航工业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银奖(是当年河南高校获得的最好成绩);2018年,在第二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银奖;酒店管理专业在服务2016年G20峰会及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工作中被授予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志愿者最佳合作单位;“传爱心火炬,筑我中国梦”实践团队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优秀实践团队;2019年,在1405所院校参加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6.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师资队伍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队伍管理更加规范。成功引进优秀硕士毕业生百余名,引进人员中具有985、211工程院校学历经历人员比例近90%。教师职称评聘工作逐步推进,相继出台《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委托评审推荐暂行办法》《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初级聘任暂行办法》等办法,成功推荐32名教师通过中高级职称评审,聘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114人。教师荣获“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省民办教育先进个人”5人和“省青年骨干教师”10人。

7.科技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学校积极引导、组织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逐步提升。五年来,教师承担课题222项,其中高校重点项目21项,人文社会科学项目6项,到账经费61万元;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98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47篇,论文数量与质量有了明显提升;获得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奖76项;校级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13项,在全体师生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导向。

8.新校区建设初具规模

新校区于2017年11月奠基,次年3月开工,2019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截止2020年底,投入使用单体建筑13栋(其中教学楼4栋,宿舍楼7栋,餐厅2栋),校舍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S13实训综合楼及图书馆8.6万平方米正在有序建设。生化类、食工类、机械工程类及公共计算机室等55个实验室完成建设并保障教学运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698.3万元。学生配套生活设施显著改善,五栋学生公寓(S1-S5)、1栋学生食堂被认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和标准化学生食堂,临时图书室正式投入使用,校园安防设施、智慧化校园及OA办公系统建成并全面启用,人才公寓建设项目完成论证、选房及基础建设,即将交付使用。

9.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

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价值,经充分酝酿并总结凝练办学精髓,形成了“知行日新,至善至真”的校训和“素位而行,至诚无息”的校风。在长期传承与弘扬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形成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学做践行为目标的文化传承模式,开展系列阐释及践行活动,包括“读经典 促学风 树校风”“星空讲堂”“礼敬中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品牌活动,引入“戏曲进校园”丰富校园生活,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经典沁心田 书香满校园》获2019年全省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三等奖,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得不同等次奖项26项。

(二)存在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教师职称及专业结构亟需优化,缺乏在学科及专业建设方面有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以岗位聘任制为基础的人事制度改革刚起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学科专业发展还需不断发力。基础学科优势发掘不够深入,相关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够充分,专业及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及社会需求契合度不足,学科专业整体水平及办学特色需进一步凸显。

3.资源建设仍需加大投入。学校尚在建设初期,校园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信息资源等软硬件条件还不适应日益增长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改善办学条件仍是重要任务。

4.制度建设尚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面对依法治校的新要求,在教师发展、规范管理方面缺乏系统的制度体系,与现代化高校治理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二、总体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契合河南省教育系统“十四五”规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将学校建成为特色鲜明和区域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总体目标

深度融入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郑新一体化经济圈建设和属地郑新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抢抓发展先机,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文化传承创新持续提升,各项办学指标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准。到2025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5万人左右,形成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多元发展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体系,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原地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

——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

紧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总要求,进一步理顺转型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后管理体制及现代化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学校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和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科专业实力迈上新台阶

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一体化建设学科和专业教学平台,遴选建设校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力争本专科专业总数达到60个,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6~10个,建成3~5个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整体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获得新成效

围绕“人才强校”战略,规范人才引进与培养,科学配置师资队伍总量及结构,努力建设一支能力结构完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力争专任教师总量达到1200人左右,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在省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资源保障能力实现新增长

围绕降本增效的持续发展理念,形成与办学规模相适的办学条件,完成实训综合楼、图书馆、教学行政综合楼投入使用,统筹做好文献资源、运动场地、信息化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和谐平安校园。

——人才培养达到新水平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成长规律,建立以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三全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兼具,具有社会竞争力的时代新人。

——办学层次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扩展办学层次和对外开放办学,逐步发展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扩大学校发展规模。

——文化建设呈现新格局

推动校训、校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动化于行、固化于制,使校风校训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逐步形成独特个性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立品位高雅、底蕴浓厚的校园文化。

三、学校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党建工作质量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健全基层党组织设置,成立中共新乡工程学院委员会和中共新乡工程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完善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组织体系设置和工作体制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筑思想的作用,加强党组织制度化建设,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全面实施党支部整体提升工程,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省级样板党支部和特色党建文化品牌。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健全党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持续开展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和日常管理监督机制。实施党员干部“5+5”能力作风建设工程,推动党员持续增强“八项本领”、提升“七种能力”。坚持政治标准,严把党员入口质量,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2.强化思政宣传教育,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清晰划分意识形态管控领域和阵地,增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牢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党史等专题学习宣传研究阐释,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形势政策教育,发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筑牢全校师生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精神之力。加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师生政治理论学习等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创新理论学习方法、增加理论学习趣味,推进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互融共进。

3.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压实压紧责任链条。推进纪检监察机构“三转”,积极实施预防战略,加强纪律警示教育,完善廉政制度体系,坚决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不断完善学校权利监督制度,持续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和理论研究,打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4.多渠道展现党内民主,提升民主治理效能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党内民主带动学校民主,深入推进党组织参与董事会、校务办公会集体议事决策机构,有效发挥监事会和纪律监察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全面推行党务、校务、院务会议公开。认真贯彻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为主体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渠道和机制,不断提高民主办学、民主治校的水平。加强统战和民族团结工作,创新基层统战工作方式,完善统战工作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好党外代表人士在学校建设中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质增效。

(二)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校水平

1.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理顺转型后体制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政策及法规,改善办学条件,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进学校转型设置工作。有序做好转型设置后办学手续变更及换发工作,理顺董事会、党委、纪委、团委、工会设置。根据《关于加强对转设学校进行过渡期管理和检查的通知》文件要求,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做好过渡期相关工作。

2.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助推学校高效运转

健全学校决策机构。逐步完善学校董事会、监事会职能,依法保障法人权益;健全校务办公会、党委会议事范围和程序,建立党政分工合作、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按照“大部门、大职能、大服务”范式,科学合理设置二级机构和内设机构,明确机构职责范围,理顺部门间关系,建立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服务、二级单位推动落实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和标准。探索建立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科学划分校院两级管理权限和职责,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分步实施责权利下放,建立学院发展目标任务清单与绩效考评体系。健全学校学术组织。加强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建设,并在各二级学院建设分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和专家教授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学术事务中的核心作用。

3.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开展章程修订核准工作,扎实做好转型设置后制度的废、立、改工作,健全教学、科研、管理等配套制度、办事程序、实施细则和议事规则,形成规范统一、分类科学、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自我监管能力。持续推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从制度层面改进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等关键领域评价改革,明确改革内容和方式,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引导师生员工在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框架内依法执教、按章办事。在完善权责机制、明晰权责界限的基础上,加强制度落实督导问责机制,深入推进依法依规治校。

(三)紧扣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1.总结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建设布局

以技能型应用型作为学校学科未来发展定位,培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应用性强的学科,形成省、校两级梯次建设的重点学科布局。遴选建设校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使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总数达到6~10个,适时申报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力争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2个。

2.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加强学科建设要素和专业建设要素互联互促,形成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围绕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和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建设要求,统筹学校学科及专业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加大对功能一体化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硬件条件建设,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3个,建设区域特色产业行业研发中心1~2个。构建产学研密切融合的运行机制,根据区域产业行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发展引领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新兴专业,打造生物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酒店管理等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本科专业需求信息采集与发布大数据平台,综合考量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竞争力,建立专业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撤停调整低质专业。五年内,计划新增本科专业8~10个,专科专业10~15个,到2025年本专科专业总数达到60个以上;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一流专业2~3个,校内一流专业群初见规模。不断健全和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加强课程组、教研组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3.加强团队建设与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内涵发展

完善各层次优秀团队建设配套管理办法,探索有利于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建立“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引进学科带头人10名以上,组建一批学科带头人为主导,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支撑,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名师团队建设,制定名师团队建设规划、选拔标准和考核指标,挖掘在教育教学科研领域表现突出的教师,作为名师团队建设预备队。持续提高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从校级项目的申报入手,逐步积累科研成果,拓宽课题来源渠道和层次,积极争取纵向、横向及委托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授权专利和应用成果,促进成果转化。

4.创新建设管理制度,构建学科专业长效机制

细化学科管理,落实学科建设责任制,明确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责权利。构建学科监控数据库,监控学科建设全过程,实现精准分析,确保预期关键指标、标志性成果产出。强化绩效评价,加强过程管理,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根据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支持学科和支持力度,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优化与学科贡献度相匹配的评价激励体系,建立学科发展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新机制,提高学科资源的投入产出比。

(四)完善教育培养架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打造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依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标准及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以服务区域发展为使命,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对接行业需求为基准,以强化专业能力为本位,修订2022版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及劳动教育全融入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建设,着力提高核心课程的内涵和质量。逐步强化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内容创新,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服务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使用管理,运用好高质量教材的知识传播载体。力争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2~3门,省级一流课程5~8门,校内优质课程20门,建成3~5门省级及校级课程思政样板课,使优质课程培养体系初具规模。

2.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打造三全育人格局

足额高质量配备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构建党、团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启动思政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建强思政工作队伍。围绕《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协调推进大思政体系中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课程建设、研学寻访实践和课堂效果建设,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健康教育及国家安全教育,推动每名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和一两项艺术特长,增强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和公共卫生意识,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强化教育资助育人功能,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资助和就业资助,落实各项资助政策,推进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深入推进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改革,严格学习过程管理,加强学风建设。结合《河南省高等学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实施指南(试行)》有关要求,探索建立关于书院组织体系、育人队伍、文化氛围及育人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建成以学生为中心,德智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生活社区和全天候教育基地,力争建成书院1~3个,逐步积累经验,全校推广,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学科专长和创新潜质得到显著提升。持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

3.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实验、实训室基础设施建设,在整合优化实验(训)室资源配置和共享共建基础上,结合本科生培养和新增专科专业培养需求,拟新建实验室30~40个,努力创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实习、实训建设的意见,新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40~50个,搭建项目培育平台,切实加强和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团队,鼓励大学生参加科创竞赛,推进学生创新成果与产业孵化对接。完善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实施创新创业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吸引更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校外导师。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和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激励制度,落实师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类双创大赛的激励政策,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良性发展。

4.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形成全流程、全领域的质量监测体制。健全校级、院级、教研室及学生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立由各教学单位构成的校级督导组,负责全院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指导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建立班级信息员制度,反馈教师教学质量、德育教育质量、学生学习状况等信息,为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改进管理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信息依据。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学评教指标中引入授课课件、电子教案以及其他教学相关素材,展示教学效果优秀者的教案、电子课件,为提升全校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创造学习的平台,确保教育教学效果逐步提升。

5.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提升人才输出质量

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深化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模式,组建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外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团队,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诊断等服务。完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充分运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和创业基础课等课程教育内容,创新开展实践活动及竞赛,选树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经济发展对毕业生人才需求调查工作,逐步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台账。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逐步优化合作就业企业库,开展多层次的线上线下校园双选会,并充分挖掘校内就业创业平台内涵式发展建设,精准做好各类就业类别学生的技能培训和指导帮扶,提升学生升学、基层就业项目及社会化就业的整体就业竞争力。建立就业跟踪反馈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用人单位走访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五)理顺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1.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逐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任、以岗定薪、严格考核”的岗位聘任制,充分调动、激发广大教师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完善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制度,建立以学期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机制和以师德师风、教学科研成果和工作业绩为基础的奖惩制度,形成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与薪酬分配制度。探索职员职级制改革,畅通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的职业通道,提高专业化水平。研究制定校内优秀教师、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等选拔办法,探索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对政策环境的优化、制度平台的搭建和全面发展的扶持,不断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成长环境。按照《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完善职称分类评审及聘任办法,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常态化机制。着力解决教职工存在的急、难、盼问题,规划新永基科教人才公寓二期建设以满足教师住房购置需求,持续做好教职工子女就读新中实验学校的民生保障和学费补贴工作,真正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落到实处。

2.坚持引育并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严把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第一把标尺,建立师德考评制度,持续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和奖励力度,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围绕学校总体发展规模和优化学缘、学历结构的要求,按照年均引进硕士研究生100~120名,聘请高级职称教师20~30人的计划,逐步壮大自有专任教师队伍。力争到2025年,自有专任教师总量达到850~900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达到300人。充分利用校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从其他各高校、相关行业、企业等选聘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组建稳定、高层次的数量规模达到300~350人的外聘教师队伍。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出台《青年教师培养暂行办法》《青年教师三年成长行动计划》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长效开展教师业务技能培训、教学沙龙、教学研讨等系列活动,选送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接受挂职和实践锻炼,推动师资校企双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柔聘人才库和行业企业人才库,综合提升广大教师专业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多措并举,协力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互补,自有与外聘互促的高质量师资队伍,以满足各学科教学、科研需要。

(六)高效整合办学资源,聚力提升公共服务

1.统筹校园总体规划,持续完善基础建设

统筹考虑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清晰划分基建项目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基建年度计划,有序完成实训综合楼、图书馆、教学行政综合楼的交付、装修及搬迁工作,分批启动其他基建工程的论证及施工建设,逐步扩展办学空间,有序改善办学条件。对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建成多功能综合体育馆、单项运动场地和标准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等室内运动场地,新建标准田径场(含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室外运动场地。

2.持续完善文献资源,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2023年图书馆(建筑面积41700平方米)建成并投入使用,逐步做好图书馆功能划分和配套实施设备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构建面向用户新行为习惯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全面充实电子资源和文献资源,逐年引进中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增加图书资源品类15万种,新增纸质图书45万册。强化全校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统筹统管,同步做好二级资料室的建设指导,使二级资料室真正成为图书馆的分支机构。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推动校园局域网升级和数据平台构建。建设开放统一的基础应用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进“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安全”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高性能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建设、餐厅卫生及校园安全监控提供技术支持。完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

3.完善校园公共服务,打造和谐稳定校园

加强后勤标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和餐厅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把牢各环节安全关口;健全商贸标准化、专业化建设,抓好经营监管。持续推进省级标准化食堂和标准化公寓认证工作。持续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安全防线,根据疫情形势和省市区等上级防控要求,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全力做好师生疫苗接种、健康监测和环境的清洁消毒及管控等工作。加强校医务室与属地医院的合作,提升医疗保障能力。落实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责任制,全面加强政治安全、反恐、扫黑除恶、消防、危险化学品及电信诈骗等工作,健全心理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危机干预,防范涉校涉生安全事故事件发生。完善校园安保物防及技防建设,加快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和巡更系统设施配备,建立运行有效的联网系统。依法依规委托安保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配齐配强层次合理的安保管理人员队伍,加强队伍学习和培训,提升后勤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及业务技能。推进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和各类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强化与属地综治部门共管机制和日常重要区域的隐患排查整改,提高风险预判及化解能力,打造平安健康校园环境。

(七)积极拓展办学层次,综合提升办学规模和水平

1.研判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优化招生专业结构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和河南省新高考改革方案,建立招生计划与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联动机制。深挖办学潜力,稳步扩大招生规模。积极拓宽招生宣传渠道,营造全员参与的宣传氛围,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宣传优势,利用考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统筹做好线上线下招生宣传工作。

2.探索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

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科学研判职业教育形势,认真探索职业教育模式,稳步发展专科职业教育,适时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分阶段做好职业教育招生资格、独立校区、本专科专业及招生计划的申报工作。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兼顾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基于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建设标准,完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探索与规模以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立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推动实现专业共建、课程共担、师资共训、基地共享,形成灵活的产教育人新模式。贯彻落实国家、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化、教学化和全员化,成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自主开展水平评价类职业的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落实落细“1+X”证书制度,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据实对接学科发展,创办高质量产业学院,推进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互融互通。

3.科学规划教育结构,适时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深入研判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行为“十严禁”“十必查”(试行)的通知》指示精神,明确学历教育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地点、学习方式、毕业证书类型等关键信息,积极申报办学资格。立足学校发展特色,力争每年申报3~5个优势专业。稳步落实办学资格和招生流程,完善学历教育办学经费、基础建设、教师团队、实训实习等办学条件,科学研判各类型教育发展现状,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制定与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结构比例合理的学历教育发展规划。

4.扩宽创新发展视野,筹划中外合作办学

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坚定对外合作交流的决心,不断探索中外合作办学路径,逐步推进在商学、设计领域与法国波城商学院、蒙彼利埃商学院、土伦设计学院的合作办学。同时,积极寻求在农业、管理、金融、信息化等专业的可合作性,推动合作开放实现深层次突破。

(八)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1.传承优秀校风教育,筑建特色精神文化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定师生文化自信,推动形成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文明风尚。建立学校精神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深度融合机制,以文化人。强化对校训、校风内涵阐释和办学理念宣传,加快校歌制作进程。挖掘校史、校风、校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加强对学校精神的提炼,努力构建和完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使学校理念文化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强化与校友的联系机制,成立校友企业联合会,建立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间的信息工作平台,积极培育校友情系母校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校友报告会”、座谈、学术研讨和文体活动,设立“校友返校日”和校友联谊会,筹备建校20周年庆祝活动。

2.持续深化主题教育,创建特色活动文化

长效开展“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规范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日等学校重大集会礼仪及流程,将其办成学校最隆重、最热烈、最有影响力的活动。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和践行活动,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和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办好“星空讲堂”“道德讲堂”等系列品牌,延伸并创建特色文化传承品牌,努力讲好新工奋进故事。持续开展“两争两创”精神文明创建、“最美新工人”及各类评优评先表彰活动,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3.挖掘设施内涵建设,打造特色环境文化

加强绿色校园环境建设,制定《校园景观建设规划》《校园环境管理规则》《无烟校园管理办法》,加强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硬化治理工作,使校园的园、林、路、街、湖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突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出台建设方案,形成美观高雅的广场、走廊、教室、宿舍、餐厅等公共场所文化,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使环境成为展现和注释学校精神的表现物。逐步完善校园环境标识建设,规范校名、校徽等标识的使用和校内建筑、道路、园林等统一命名,增设校园标志性雕塑、校训石、艺术墙。加强校园宣传环境管理,合理规划建设宣传栏、公示栏和双色户外电子显示屏,并及时跟进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和清理工作。

4.注重师生道德修养,培养特色行为文化

加强师生行为规范教育。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倡导“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崇尚学术、献身科学、强化服务、乐于奉献”的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广泛开展“每日一学”“校园限烟”“手机文明”等系列活动,规范日常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善知善行、善为善成。深化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持续开展“清洁行动”“教室文明”“宿舍文明”等活动,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道德实践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培育文明时代新人。

四、保障举措

(一)持续完善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由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副职领导为副组长,各单位负责人组成的事业发展“十四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综合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各相关单位在其总框架下制定完善的规划具体内容,牵头落实规划具体举措,确保任务落实,责任到人、保障到位。

(二)强化责任落实分解

“十四五”规划是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事业发展“十四五”工作领导小组将细化落实分工,将战略规划细化为工作计划,推动总体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紧密衔接,形成分年度分单位责任落实台账,确保任务及时下达相关单位。建立动态考核和激励机制,并将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重要依据纳入各单位主要领导的年度及绩效考核范围,保障战略规划的实施。

(三)合理配置各项资源

规划中涉及各项资源配置,特别是资金投入,需充分结合年度财务预算,遵循“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着眼学校总体规划和长远发展,优先保障规划中重点项目的需要。各规划落实责任单位要依据规划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与配套政策,以明确的政策导向支持和保障规划的落实推进。

(四)强化科学评估效能

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监控,在强化规划实施年度检查的基础上,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把握规划的推进和执行情况。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与研究,并可根据形势需要对相关内容和实施举措作出必要调整与修订。调整规划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经校务办公会、董事会等校内决策机构审批后方可确定。







新乡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     电话:0373-6330001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新飞大道南段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