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习所是立足新文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融合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法学四大专业特色打造的文化传承与实践育人平台。习所规划有展示区、数字体验区、学术交流区,集中展陈地方戏曲(怀邦、豫剧等)戏服、道具、剧本,剪纸、面塑、中国结等非遗作品,既为专业教学提供鲜活素材,也为非遗传承搭建实体阵地。

作为学院特色育人载体,习所以“教研共生、实践赋能”为核心,联动四大专业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深挖非遗文本与文化内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推动非遗跨文化传播,新闻学专业记录非遗传承故事,法学专业探索非遗保护法律路径,形成“专业+非遗”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师生开展非遗研究、传承实践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非遗传习所以“实践导向” 为原则,构建“课内实践+校外基地+社会服务”的立体化实践体系,支持四大专业学生开展多元实践活动,如戏曲文化解读、跨文化教学实践、非遗影像纪实传播、非遗保护实务探讨等。同时,习所支持开设面塑、剪纸等非遗传习实践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举办讲座,并为学生参与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下乡”及暑期活动提供平台与资源,推动非遗传承与专业技能培养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