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让青年学子成为非遗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11月20日下午,文法学院在学院楼B–313非遗传习所举办了“薪火相传·怀梆进校园”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我院特邀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传承人丁先胜、刘光喜现场授课,我院学生积极参与,让千年戏曲文脉在校园落地生根。

活动伊始,丁先胜介绍了大泉“旱船舞”深厚的发展渊源。大泉“旱船舞”历史久远,以锣鼓击打、琴弦相配的方式,用河南特有剧种“怀庆梆子”(俗称怀梆)为引子起动早船舞进行表演。场面十分激烈,形式威武雄壮,气势恢宏,令人喜闻乐见,现已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后,丁先胜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了大泉“旱船舞”的表演形式与不同角色的功能。老稿、二稿划桨引船,小船就如水面飞驰。老稿、二稿边划船边以不同的舞姿表演,有时唱舞结合,边唱边舞,表演中能进行劈叉、打踩脚、翻跟斗等高难动作。

而后,刘光喜老先生一段旱船舞词的表演瞬间抓住了在场同学的注意。旱船舞词以方言吐字,唱腔慷慨激昂,老艺术家表演时丰沛的感情给同学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随后,刘光喜为同学们展示了几个简单的表演动作,大家纷纷上台学习,老艺术家耐心指导,活动现场笑声与喝彩声不断,原本遥远的非遗艺术变得触手可及。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表示,了解到大泉“旱船舞”坎坷的发展历程,不禁深深敬佩老一辈艺术家的执着,也读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易。

此次“薪火相传·怀梆进校园”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是文法学院以文化育人的创新探索。它不仅让同学们在亲身实践中读懂非遗,更在我院学子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未来,文法学院将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文化艺术瑰宝走进校园,以文化浸润青年的心灵,让千年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初审|曹书嘉 复审|徐梓滢 终审|罗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