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云南省大理州举办。丁永祥教授光荣上榜!

丁永祥,1965年生,中共党员,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年间,丁永祥将满腔热忱投入到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他的足迹遍布河南二十多个乡村,累计记录文字资料超300万字,拍摄照片近2万张,音像资料长达5万多分钟,并搜集整理了300多本民间剧本,成功助力21个项目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2006年,丁永祥敏锐地意识到校园在非遗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指导成立了大学生非遗保护协会。该协会通过40余场宣传演讲、30余场专家讲座及20余场社区宣讲,惠及师生与群众超过6万人。丁永祥不仅丰富了非遗保护的研究资料,更显著提升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与热爱。
丁永祥与非遗的结缘始于一次海外学习经历,他深感国内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回国后,他毅然决定从老家武陟县冯丈村的怀梆艺术入手,重建濒临消失的怀梆剧团。在他的努力下,冯丈村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应运而生,成为中国首个农民非遗保护中心,为怀梆艺术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冯丈村在丁永祥的指导下,成功将怀梆、哼小车、火神祭祀三项非遗项目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成为河南拥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最多的村庄之一。
丁永祥深知非遗保护不仅是记录与保存,更是传承与发展。他带领团队深入民间,对中原地区的非遗进行了全面调查,帮助多个濒危剧种重获新生。2016年,他带领团队抢救了焦作沁阳市冯翊村的“两家闲”戏曲,不仅整理了泛黄破损的手抄剧本,还在一个月内学会了一出戏,为这一地方戏曲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希望。
在校园内,丁永祥同样不遗余力地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他带领的大学生非遗保护协会,通过非遗进校园、暑期社会实践、传统才艺培训等活动,吸引了数千名学子参与,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此外,他还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与表演,让师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丁永祥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也为他个人带来了多项荣誉。他积极参与非遗产业开发,多次与相关单位合作策划生产性保护项目,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丁永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非遗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播者的角色。他的努力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与典范。
(初审|段洁 复审|徐梓滢 终审|罗艳娟)